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措施宽松不是消极懈怠,要做好充分准备
7日,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发布,提出进一步减少核酸检测的范围频次、不再对跨区域流动人员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无症状与轻症感染者可以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再次释放出“更宽松”的信号。
精神振奋的同时,不少人也有疑惑,未来疫情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新变化?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她表示,奥密克戎的毒性大幅降低,但传染能力很强,这也意味政策更宽松后,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感染人数增多的情况,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能将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躺平’混为一谈,也不是一窝蜂地完全放开。” 吴息凤首先指出,要准确理解政策调整的信号。在她看来,目前的调整是有计划、按步骤、分人群进行的,如出入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等重点场所仍要求核酸阴性证明,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聚集仍是不变的健康提醒。这表明,政策放宽不是消极懈怠,我们始终在更科学地积极作为。
那么,我们能够有信心应对未来疫情的挑战吗?吴息凤给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她认为,三年的抗疫经验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三年多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取得的成就意义深远,不仅最大化地减少了人民的生命损失,也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迎来了病毒毒性减弱的契机,体现出我们完全具备应对大规模公共健康威胁的能力。”
夯实“底气”,也要做足“功课”。“接下去,要为最后的‘决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吴息凤说。在这场考验中,每个人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迅速加强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重点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继续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让大家有备无患,避免产生恐慌情绪。”
与此同时,吴息凤表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作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始终强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面对可能出现的大量新冠感染者就医的情形,可以利用相关流行病学和临床指标预判危重的概率,进行科学的分流和引导。其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监测,建立模型,对感染人数和重症患者数做出合理的研判,动态调整防控措施。”
科学研判下,相关部门要制定好相应的预防和预案处置措施。各大药店和平台需全力保障各类药品的储备和供应。对于医疗系统来说,要提前部署医疗分级诊治程序,ICU病房要强化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储备好药物、呼吸机等物资,普通医院的新冠诊治能力也需要全面提升,做好医院非感染病房的适宜化改造,做到需要时病房可以快速转化,随时收治新冠患者。
【本文转自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措施宽松不是消极懈怠,要做好充分准备 (zjo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