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我院李雪研究员课题组在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来源: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02-28 作者: 阅读次数:10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李雪研究员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遗传流行病学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深入阐述了环境因素、生物标志物及遗传因素对炎性肠病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Diabetes Care,Am J Gastroenterol,J Crohns Colitis,Aliment Pharmacol Ther等杂志;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李雪研究员为主要通讯作者。


01:《Diabetes Care》发文:揭示II型糖尿病和血糖稳态受损与胃肠道疾病风险的遗传学关联

本研究整合了美国百万退伍军人计划(MVP)、DIAMANTE、UKB和日本生物银行(BBJ)等涵盖了22万病例和117万对照的大型GWAS数据,通过各种遗传学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II型糖尿病和血糖稳态受损与23种胃肠道疾病风险的遗传学关联。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II型糖尿病与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2种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相关;同时,遗传预测的空腹胰岛素和血糖水平与胰腺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胃肠道疾病风险呈正相关。这项研究从遗传学角度为II型糖尿病与胃肠道疾病风险的关联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了II型糖尿病患者群体胃肠道疾病共病防治的重要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2337/dc22-1385

    


02:《J Crohns Colitis》发文:揭示循环炎症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因果关系

系统性炎症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标志性特征,各类炎症细胞因子可能成为UC初级预防的潜在目标。本研究首先整合了两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数据,全面探索与UC风险相关的循环炎症蛋白标志物。随后使用血清蛋白组相关的5项GWAS以及基于28,738个欧洲人UC风险相关的GWAS数据,进行正向与反向的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验证循环炎症蛋白标志物和UC风险之间的关联。血清蛋白质组学数据的汇总分析确定了14种与UC风险相关的炎症蛋白标志物,正向MR进一步验证了循环细胞因子CXCL9、CXCL11和CASP8水平的持续升高是UC的重要危险因素。现有观察性研究大多受限于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的影响,同时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数据,无法区分系统性炎症对UC发病的因果关联以及UC进展对系统性炎症的后续影响。该项研究利用遗传学分析为CXCL9、CCL11和CASP8的失调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因果关系提供证据,为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相关通路的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ecco-jcc/jjac191


03:《Aliment Pharmacol Ther》发文:揭示循环血中营养素对炎性肠病的影响

膳食来源的抗氧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在炎性肠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多项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筛选与抗氧化剂(β -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尿酸)、矿物质(铜、钙、铁、镁、磷、锌、硒)和维生素(叶酸、维生素A、B6、B12、C、D、E、K1)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通过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揭示循环中的抗氧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与克罗恩病(CD)或溃疡性结直肠炎(UC)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遗传预测的高水平循环血中番茄红素、维生素D和维生素K1可降低CD发病风险;番茄红素、磷 、硒、叶酸和维生素E可减少UC发病风险;而遗传预测的循环血中高水平镁可能是CD和UC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建议炎性肠病患者需要每年评估自身的循环营养素水平并适当摄入补充剂,这项研究揭示了循环血中抗氧化剂、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炎性肠病的影响,为未来炎性肠病营养素预防的研究与指南制定提供新的见解。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apt.17392   


04:《Am J Gastroenterol》发文:揭示健康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炎性肠病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B)中429,515欧洲人群的表型和遗传数据,本研究整合多个炎性肠病相关的遗传多态性位点构建了有效反映复杂疾病遗传风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通过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多基因遗传风险和睡眠、饮食、饮酒、吸烟、体力活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分别与炎性肠病的发病风险独立相关,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遗传高危群体约50%的炎性肠病发病风险。这项研究揭示了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炎性肠病发生的潜在影响,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对遗传高危群体炎性肠病早期防治的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4309/ajg.000000000000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