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措施宽松不是消极懈怠,要做好充分准备072022.12
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措施宽松不是消极懈怠,要做好充分准备7日,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发布,提出进一步减少核酸检测的范围频次、不再对跨区域流动人员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无症状与轻症感染者可以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再次释放出“更宽松”的信号。精神振奋的同时,不少人也有疑惑,未来疫情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新变化?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她表示,奥密克戎的毒性大幅降低,但传染能力很强,这也意味政策更宽松后,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感染人数增多的情况,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将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躺平’混为一谈,也不是一窝蜂地完全放开。” 吴息凤首先指出,要准确理解政策调整的信号。在她看来,目前的调整是有计划、按步骤、分人群进行的,如出入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等重点场所仍要求核酸阴性证明,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聚集仍是不变的健康提醒。这表明,政策放宽不是消极懈怠,我们始终在更科学地积极作为。那么,我们能够有信心应对未来疫情的挑战吗?吴息凤给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她认为,三年的抗疫经验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三年多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取得的成就意义深远,不仅最大化地减少了人民的生命损失,也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迎来了病毒毒性减弱的契机,体现出我们完全具备应对大规模公共健康威胁的能力。”夯实“底气”,也要做足“功课”。“接下去,要为最后的‘决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吴息凤说。在这场考验中,每个人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迅速加强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重点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继续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让大家有备无患,避免产生恐慌情绪。”与此同时,吴息凤表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作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始终强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面对可能出现的大量新冠感染者就医的情形,可以利用相关流行病学和临床指标预判危重的概率,进行科学的分流和引导。其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监测,建立模型,对感染人数和重症患者数做出合理的研判,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科学研判下,相关部门要制定好相应的预防和预案处置措施。各大药店和平台需全力保障各类药品的储备和供应。对于医疗系统来说,要提前部署医疗分级诊治程序,ICU病房要强化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储备好药物、呼吸机等物资,普通医院的新冠诊治能力也需要全面提升,做好医院非感染病房的适宜化改造,做到需要时病房可以快速转化,随时收治新冠患者。【本文转自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措施宽松不是消极懈怠,要做好充分准备 (zjol.com.cn)】
-
吴息凤教授作为特邀点评专家出席世界卫生健康论坛青年论坛192022.11
2022年11月19日,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青年论坛隆重召开,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院长王凯波进行了致辞,论坛特邀《柳叶刀》西太区主编蔡杰和我院院长吴息凤作为点评专家。 为了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种种挑战,发挥科技的力量,推动青年学者积极交流对话,本届青年论坛围绕“全民健康覆盖:科技力量”这一主题,诚挚邀请来自全球卫生健康领域的青年学者分享自己的科研工作,阐述科学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吴息凤教授作为特邀点评专家出席。点评专家们认真听取了青年学者们的汇报,并对他们的工作成果进行了客观、专业的审查。同时专家们也从专业性、可行性等角度向青年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也对他们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评选出了“世界卫生健康论坛青年学者奖” 获得者。
-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息凤教授、徐欣研究员团队作品 “中西医结合的失智症多模态健康管理平台”于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获奖102022.11
2022年11月10日上午,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颁奖暨成果发布会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举办,我院吴息凤教授、徐欣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作品 “中西医结合的失智症多模态健康管理平台”在1082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本届大赛围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场景,聚焦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深入谋划场景需求,推出扩中提低“新方案”,构建就业创业“新范式”,滋养社会文明“新风尚”,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新能力”。吴息凤教授、徐欣研究员科研团队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群体,通过医疗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采集分析个体及群体多模态数据,构建失智症精准预测评估模型,为失智症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方案。目前,该项目已在浙江省内20余个社区和体检机构使用,显现出该方案的优秀效能。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是深入贯彻 “数字浙江”战略,全面实施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下,探索出的一条以数据开放赋能发展,助力“两个先行”的浙江路径。连续三届以来,大赛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了一大批有想法、懂技术、敢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和科研团队参赛,涌现出一批经济、社会价值较高的优秀作品,并持续推动项目落地转化,不断以“示范效应”带动应用孵化,助力浙江从制度、技术、生态三方面发力,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公共数据“应开放、尽开放”,让数据真正“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
吴息凤教授团队发现超重或轻度肥胖与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关082022.11
超重和肥胖通常被认为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和死亡率,然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超重和肥胖却与较低的死亡风险呈现出一定的关联,该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由于受到肿瘤生长部位、分期、治疗方案等影响,体重对肿瘤人群预后的影响目前存在较多争论。尤其是在罕见肿瘤方面,当前的研究数据较为匮乏。因此,基于大样本量对全癌种开展体重-生存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11月8日,我院吴息凤教授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杂志上发表了论文Body mass index and survival after cancer diagnosis: A pan-cancer cohort study of 114430 patients with cancer,提出了超重或轻度肥胖的围诊断期BMI与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关。图1 图文摘要研究团队根据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从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癌症患者队列中选取了在2001-2014年期间确诊的114,430名患者(包括24种肿瘤类型),调查了每位患者首次来癌症中心时的流行病学信息,收集了他们在诊断过程中的身高及体重。患者中,30.7%肥胖, 35.8%超重,31.5%属于标准体重,2.0%体重过轻。并且,研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平均7.2年的随访,其中42%(48,340)的患者死亡。研究团队基于间隔时间比例加权的方法计算了患者在围诊断期的平均BMI,且由于BMI与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选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法,以BMI为22.5作为对照,并在模型中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偏倚,绘制了BMI与死亡风险关系的K-M生存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调整,并使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期望寿命,以探究癌症患者的围诊断期BMI和诊断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前瞻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1)立方样条分析显示,围诊断期BMI与死亡风险存在J型关系,即当BMI<22.5时,随BMI降低,死亡风险升高;而BMI>22.5时,随BMI升高,死亡风险先降低再升高。在BMI为29.6-34.2时,死亡风险达到最低(图2)。图2 围诊断期BMI与肿瘤诊断后全因死亡率关系的立方样条图(2)K-M生存曲线表明,BMI较高的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标准体重(BMI:18.5-24.9)的患者相比,超重患者(BMI:25-29.9)死亡风险降低了15%(HR=0.85,95% CI=0.83-0.87),肥胖患者(BMI≥30)的死亡风险甚至降低了18%(HR=0.82,95% CI=0.80-0.85)(图3)。图3 BMI与总生存期关系的K-M生存曲线(3)和标准体重的患者相比,在男性患者(诊断年龄为40岁)中,超重者的期望寿命增加了4.5年,肥胖者的期望寿命甚至增加了5.9年;在女性患者中,超重者的期望寿命可超出2.4年(诊断年龄为45-55岁),肥胖患者的期望寿命则多出了3.0年(诊断年龄为50岁)。反而体重较轻者,其期望寿命较标准体重患者要减少许多(图4)。图4 不同围诊断期体重的期望寿命(左男,右女)研究结果表明,超重或轻度肥胖的围诊断期BMI与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关。在去除方法学局限性导致的非因果解释后,这些关联仍然存在。该研究的发现为制定基于癌症治疗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了支持,并且,研究团队认为医者对于超重和轻度肥胖患者控制体重的建议应更为谨慎。
-
吴息凤教授团队发文提出吸烟与癌症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302022.08
2022年8月30日,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团队的论文《Smoking, smoking cess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cancer diagnosis in 128,423 patients across cancer types》在《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影响因子:15.283)发表,指出了吸烟与癌症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该论文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对比,进一步证实了吸烟对癌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影响。论文科研团队对来自MD安德森癌症患者和幸存者队列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数据纳入了来自23种癌症的共计128423名患者,分析了他们的吸烟情况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在所有的患者中,约10.9%是吸烟者,39.5%戒烟,49.6%从未吸烟。在中位7.6年的随访期间,41.9%参与者死亡。分析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戒烟者预期寿命缩短了3.7年,吸烟者则缩短了5.9年,即,与不吸烟者相比,戒烟者的死亡风险高9%,吸烟者则高19%。在对每日吸烟量与死亡风险和开始吸烟年纪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中,科研团队发现,每日吸烟量越大,死亡风险增加越多,相对于不抽烟的人,每天要抽21支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32%;开始抽烟的年纪越小,预后也越差,对比不抽烟的人,17岁以下就开始抽烟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32%。另一组戒烟与患者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数据显示,相比当前吸烟患者,戒烟患者的死亡风险有大幅降低,戒烟20年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15%。此外,研究团队发现,吸烟和戒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非吸烟相关癌症的患者中显示出更强的关联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非吸烟相关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更长,吸烟与戒烟的影响在他们身上的积累时间更久有关。而通过对吸烟与不同种类癌症之间的关系分析,科研团队发现,在研究数据包括的所有23种癌症中,吸烟与20种癌症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曾吸烟则与18种癌症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
《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MOOC课程首批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52022.04
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负责的《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MOOC课程首批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该MOOC课程也入选了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2021秋冬【一流高校精品课程(专业课)】,本学期共有7所学校的2527名同学选择该课程,并互动2256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人民健康已成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对象是人群,实质是公共政策。公共卫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单纯技术问题,公共卫生的实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加强医防结合和多部门协作,强调社区行动和人人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涉及面广,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卫生监督、检验检疫等多个方面。熟悉掌握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对于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意义重大。《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卫生的内涵,健康中国战略与新时代的公共卫生,大数据在传染病、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公共卫生体系构架,公共卫生研究方法,医患沟通方法,医院管理法律法规,基层卫生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以及各项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内容,如《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为推进数字赋能的新型公共卫生建设,普及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了解领会公共卫生的内涵,熟悉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内容,能够使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公共卫生问题,具备从人群角度思考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课程负责人介绍吴息凤教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医疗保障大数据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特聘专家,浙江省“鲲鹏计划”顶尖人才,是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研究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征,横跨健康医疗大数据、生物遗传学、流行病学、精准医学等领域,并在世界学科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成果。
-
吴息凤教授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142022.04
4月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软科(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遴选方法,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701人,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浙江大学拥有184位高被引学者,具第三位。
-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医疗赛道顺利召开022022.04
2022年4月1日,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受邀参加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医疗赛道 ,并担任评委。2022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医疗赛道“创新创意赛”赛题——“数字虚拟人体的创新医学应用”,鼓励参赛选手充分发挥创意,针对数字虚拟人体,进行具体的医学应用场景设计,共吸引了全国274支团队报名,经过前期评审,确定了22支团队参加路演。为贯彻落实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本次路演采用线上问辩形式进行,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隔着一面电子屏幕,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浙江树人学院等,以及中科院、相关生物科技、中医科技、检验检疫、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保险公司等全国各地22个优秀团队代表们有序进入“线上考场”,围绕“数字虚拟人体的创新医学应用”赛题,分别汇报了各自创新创意项目的研究背景、特色及亮点,回答了评审提问,完成了远程答辩。评委们共同对参赛团队的项目进行了专业评审,客观分析了每个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择优选拔10个项目晋级总决赛。
-
吴息凤教授团队研究生在2021年第九届SAS高校数据分析大赛中斩获佳绩032022.01
12月26日,2021年SAS高校数据分析大赛圆满落幕。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荣获最佳组织奖,吴息凤教授团队樊榕、卞子龙凭借出色的表现斩获大赛亚军,徐落飘、张宇辰荣获一等奖,郭倩荣获30强。SAS中国高校数据分析大赛创始于2013年,是由SAS中国发起的专门针对中国高校数据分析相关专业的非盈利性公益大赛,由SAS公司技术专家命题,国内行业相关专家对比赛结果进行评定,旨在通过赛事促进中国数据科学领域的发展,提高学生对SAS软件的应用水平,促进中国高校在数据领域与国际接轨。
-
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大公卫,大健康”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082021.12
2021年12月伊始,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举办了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大公卫,大健康”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光弟教授、王红妹教授、涂华康教授,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Yong Zhu教授、研究生事务主管Mary Keefe、MPH项目主管Melanie Elliot等10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足云研究员主持。致辞会议首先由浙大公卫学院副院长涂华康致欢迎辞,他表示双方在11月份共同成功举办的学术会议暨项目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成效。本次召开的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密切的合作交流,共同加强了研究生教育培养。 项目介绍会议第二部分由耶鲁公卫学院MPH项目主管Mary Keefe 介绍耶鲁大学MPH项目申请的具体情况。她详细地介绍了该项目申请的必须条件,并表示非常欢迎浙大学生申请耶鲁MPH项目。紧接着,耶鲁公卫学院研究生事务主管Melanie Elliot详细介绍了博士研究生项目申请的必须条件,并表示耶鲁公卫学院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支持学生的学习科研活动。随后,浙大公卫学院王红妹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浙大关于国际留学项目申请的相关要求、申请流程以及奖学金申请途径等。她表示,浙大是一个开放包容的高校,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国际交流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非常欢迎国际学生申请就读。学术报告会议第三部分分别由浙大公卫学院三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以及耶鲁公卫学院三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分享。浙大公卫学院三位同学分别汇报了“零售药店与医院抗生素滥用现况调研及教育项目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不同疾病负担人群中,组合生活方式与癌症发病的关系”“新型多维度衰老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其与死亡和慢性病的关联研究”,耶鲁公卫学院三位同学分别汇报了“环境因素与新冠肺炎传播的关系”“利用谷胱甘肽缺乏小鼠模型证明氧化应激与遗传毒性在1,4-二恶烷肝脏毒性中的作用”“温度、环境污染和肾脏疾病的关系”等研究内容,六位同学精彩的科研分享以及双方教师的互动点评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师生的了解,为将来深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交流探讨会议最后一个环节,浙大公卫学院陈光弟副院长、王红妹副院长、涂华康副院长和刘足云研究员与耶鲁公卫学院Yong Zhu教授展开了双方在科研和学生交流方面的深入探讨,并表示在疫情影响下,双方克服困难,在教师和学生层面的科研交流研讨工作进展非常顺利,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双方有望在接下来一年取得更全方位的合作成果。本次会议得到了浙江大学相关国际合作专项基金的资助,会议由涂华康教授、Yong Zhu教授和刘足云研究员协作筹备完成。
-
2021年海峡会 | “全球对话:卓越医疗中心的创新与高效”顺利召开222021.11
2021年11月18-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如期而至,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湾台北医学大学万芳医学中心、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医院管理专委会、浙江省医院协会、健康界多方共同主办。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受邀主持“全球对话:卓越医疗中心的创新与高效”专场。“第十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围绕“浙大二院专场:高质量发展的思与行”“‘浙大二院-哈佛’国际医学创新论坛”、“全球对话:卓越医疗中心的创新与高效”等主题设置13个专场,邀请了美国、德国、英国等9个国家的知名医学中心的大咖与中国嘉宾共同探讨医院创新、提质增效之路。除此之外,大会还特设四场双语直播专场,吸引了国际同行上线观看,国际同行参会创大会历史新高。为了让患者得到最佳的诊疗效果和最佳的服务体验,国内外都积极探索打造卓越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发展。但卓越医疗中心的建设牵涉到人财物的方方面面,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总会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全球对话:卓越医疗中心的创新与高效”论坛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胰腺癌卓越中心主任郑雷;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伦敦大学学院合作伙伴联盟常务董事Steve Thornton;加拿大多伦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心产科心脏病学主任Candice Silversides;英国皇家帕普沃斯医院首席执行官Stephen Posey;日本公益财团法人日中医学协会副会长、静冈县立癌症中心顾问安达勇;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副院长Michael Stewart;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AP-HP首席执行官Martin Hirsch;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科研副院长Jae-Ho Cheong,围绕“行政组织管理的打通与突围”“服务过程数字化的障碍与破题路径”“人力资源高产出的现实运行场景”“医疗质量再优化的关键实施策略”“临床研究日常化的重点保障手段”分享灼见真知。
-
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大公卫,大健康”学术会议暨项目研讨会成功举办032021.11
2021年11月2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举办了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大公卫,大健康”学术会议暨项目研讨会。本次大会主席分别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Sten Vermund教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副院长陈光弟教授、王红妹教授、涂华康教授,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Sten Vermund教授以及Heping Zhang教授、Yong Zhu教授、Xi Chen教授、Kai Chen教授、Krystal Pollitt教授等180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涂华康副院长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Yong Zhu教授共同主持。致辞报告会议首先由吴息凤院长致辞并作题为“Big Data Empowered Health Research”的报告。她在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她指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重点建设百万人群队列这一高能级公共卫生科创平台,开展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卫生与大健康研究,旨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针对性的三级预防策略,从而实现预测、预警、预防、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精准治疗、精准康养八位一体的数智赋能的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体系,引领人民健康福祉不断提升。她表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已经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特别是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双方紧密合作联系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她指出双方已经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Sten Vermund教授详细介绍了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资和学生等基本情况以及学院近期的科研情况,他表示与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非常愉快的合作经历,期待耶鲁大学能够见到更多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和老师的身影,双方共同开展公共卫生合作研究。学术分享首先由陈光弟副院长作了题为“Health effects of antimony exposure”的报告,基于杭州市出生队列开展了11种金属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中,他详细介绍了多种金属与甲状腺激素稳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孕妇,从中揭示了锑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董恒进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领域,分享了他在卫生政策研究、药物经济学、医疗卫生保险等方面的研究经历,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卫生政策研究提升人群健康水平,他表示非常期待能够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Xi Chen教授介绍了与刘足云研究员一起开展的合作研究进展,即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一系列风险因素与衰老以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父母的健康和儿童时期的健康是衰老和晚年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Kai Chen教授介绍了他团队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人群健康的研究进展,他们团队发现极端气候的增加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以及老年人在极端温度下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合作研讨会议第三部分是合作研讨,双方就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双方科学研究合作的重点方向,进一步聚焦大数据和卫生政策研究、出生队列、肿瘤、人口老龄化等方面,为后一阶段双方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本次会议通过双方深入地交流研讨,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新的合作共识,双方将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果,扩大合作成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打造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新模板、新范式,助力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卫生学院。本次会议得到了浙江大学相关国际合作专项基金的资助,会议由Yong Zhu教授、刘足云研究员和涂华康教授协作筹备完成。
-
浙江大学“凌云”计划社会实践基地在兰溪市人民医院揭牌022021.11
11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凌云”计划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兰溪多维队列项目讨论会在兰溪市人民医院举行。我院院长吴息凤教授一行5人出席活动。浙江大学于2020年启动“凌云”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行动计划,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院系专业学科力量,面向国家重要领域和在行业、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符合学科方向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机构和组织,探索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沉浸式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切实提升在核心关键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终末评估”项目研讨会232021.10
2021年10月22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终末评估项目推进会议在圆正启真酒店会议厅顺利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医疗保障大数据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息凤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与发展处Anuradha Narayan处长、黄小娜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王常合主任、潘晓平主任、周立平主任、宋凤龙工程师、甘丽萍工程师。随着世界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妇幼健康信息系统(MCH-MIS)建设与应用在中国妇幼保健行业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实现健康状况监测、绩效考核、循证干预和政策实施来改善妇幼健康状况。为应对挑战,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2017年联合启动了“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MCH-MIS项目)。该项目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来改进国家级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打造一个协调、整合的平台,提高数据质量,服务于妇幼健康决策和实施的制定和提升。该项目还支持了mHealth应用程序,即“母子健康APP”(HFA)的开发、测试和推广使用工作。该应用程序是一个集综合性、互动性、权威性于一体的数字平台,旨在向产妇、看护人、卫生保健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健康教育信息、提升自我健康管理,从而助力妇幼健康和福祉的提升。浙江大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接委托对国家级和省级妇幼健康信息平台、母子健康APP进行全面评估。会议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终末评估进行了深入讨论,吴息凤院长及团队介绍了项目目前推进的情况,介绍了终末评估方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疾控妇幼中心逐条对方案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三方对下一步推进评估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取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