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息凤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文报道台湾美兆队列182022.03
2017年12月,吴息凤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题为“Cohort Profile: The Taiwan MJ Cohort: half a million Chinese with repeated health surveillance data”的文章,介绍台湾美兆队列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进展。台湾美兆队列由美兆健康管理集团建立,吴教授长期担任该集团的首席科学家。台湾美兆队列参与者由分布在台湾各地的体检和健康管理机构负责招募,是目前最大的、随访时间最长的亚洲人流行病学研究队列,已纳入近60万名年龄在20岁或以上的参与者。每位参与者都需要回答一份包括吸烟、饮酒、运动、饮食和睡眠等100项核心流行病学问题的问卷,参加共约103项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等血液、尿液检测及体格检查。大约一半的参与者接受了多次体检和问卷调查。每位参与者都签署了一份知情同意书。通过匹配个人身份证号与台湾死亡登记和癌症发病监测数据库连接以获取癌症发病、死亡及死因数据。该队列研究将为癌症流行病学研究建立独特的丰富资源;剖析慢性疾病与癌症之间复杂的时间关系;为减少慢性疾病和癌症风险提供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循证建议;确定慢性病和癌症的风险因素和共同的生物通路;识别常见癌症的高危人群;并识别常见癌症的微创早期检测标志物。图 1994~2011年研究对象招募时间流程图
-
胡可嘉讲师团队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关于高温死亡风险评估系列成果032022.03
胡可嘉博士近年来在高温健康风险评估及区划、气温与多种疾病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研究以及其他环境、气象因素在极端气温的死亡影响中混杂/交互效应研究取得了较有创新性的成果,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近30篇,篇均影响因子超过6,其中4篇入选ESI高水平论文,总被引1000余次(Google Scholar统计)。主要成果包括:(1)在气温-死亡关系与死亡效应的影响因素方面,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死亡登记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发现中国浙江农村地区人群的极端气温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城市地区人群,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第一位)发表在环境健康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并入选2020年ESI高水平论文,研究成果被包括Scidev、IIASA NEXUS、环球科学在内的知名国内外科学媒体广泛报道。文章主要结论挑战了以往西方学术界认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区人群高温健康风险高于农村地区人群的认知,认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在年龄结构、收入、教育程度、空调、医疗资源拥有量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差距导致了极端气温死亡风险存在巨大差异,该论文发现的影响极端气温死亡风险的脆弱性因素可以相关公共卫生干预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图1.气温-死亡关系的城乡差异(2)在高温风险评估建模及区划制图方面,融合高分辨率气象观测数据、多源遥感融合的人居指数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脆弱性数据,建立栅格尺度上的极端高温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1km分辨率的浙江省高温风险评估与制图,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随后已有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上的多篇论文肯定了本论文提出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图2. 浙江省高温风险评估及区划图(3)在气温-死亡关系的其他混杂、交互因素方面,拓展了气温变率的评估方法,发展了一种时空气温变率指数,用以评估短期气温波动对健康的影响。相关文章以共同第一作者(第一位)身份发表在环境领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以及《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物PM1、PM2.5以及PM10对死亡的短期效应,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第一位)身份发表在环境流行病学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上,是国内首篇在多城市尺度上探讨PM1和死亡关系的论文。(4)参与了全球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巴西、伊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气温相关的多种疾病死亡率、住院率、急诊入院等不同健康结局的风险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Plos Medicine》、《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顶级医学以及环境健康领域期刊上。
-
陈辰讲师在Cancer Epidemiology上发文揭示卵巢癌治疗方案中分析亚种族特征及差异的必要性。232022.02
2018年2月,陈辰讲师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Epidemiology期刊发表题为“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mortality among Hispanic women: Sub-ethnic disparities and survival trend across time: An analysis of SEER 1992–2013”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登记数据,拓展并更新了针对美国西班牙裔卵巢癌患者的亚种族生存差异及生存趋势的研究结论。该研究发现卵巢癌病理分期分型及预后均存在亚种族间差异。其中Puerto Rican亚族的总体及卵巢癌特异性五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Mexican、South or Central American (SCAs) 及其他西班牙裔亚种族患者,且在调整了人口学特征、病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特征之后,此亚种族差异仍保持显著。此外,此研究发现,在1992-2008年间,虽然美国其他主要种族(如白人、非裔及亚裔)卵巢癌生存率均有显著上升趋势,然西班牙裔患者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改善,提示美国西班牙裔患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未体现出与其他种族同等的健康获利。此研究发表时,是为针对美国西班牙裔女性卵巢癌亚种族差异研究中涉及时间跨度最广,研究样本人群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且基于社会生态学原理,综合考察了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 揭示并强调了在卵巢癌相关研究、治疗方案及健康促进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亚种族特征及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及执行的必要性。图:美国西班牙裔卵巢癌患者总体(A)及卵巢癌特异性(B)五年生存趋势
-
徐小林研究员在Human Reproduction上发文指出过早绝经增加女性健康风险26202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提升,人类期望寿命逐渐延长,更年期妇女群体越来越庞大。据统计2019 年我国女性人口约 6.8 亿,50 岁以上女性约占 1/3,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绝经后,自身身体状况会发生一些改变,如卵巢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给绝经后女性带来一些健康问题。徐小林在Human Reproduction上发表了题为“Age at natural menopause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 and multimorbidity: results from an Australian prospective cohor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年龄在45-50岁的11258名澳大利亚女性队列,从1996随访至2016年的数据,得出绝经后的女性会增加各种慢性疾病以及共病(在同一个人身上,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自然提前绝经的女性,绝经后其患有共病的风险是正常绝经年龄女性的三倍。我们的发现提示共病在自然提前绝经女性后期生命历程中的高风险性,强调共病在妇女健康控制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促进了绝经后期妇女的健康管理,保证其绝经后期的身心健康,延缓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为老年期健康打下基础。
-
徐小林研究员在PLoS Medicine发文报道一项以中年女性的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进展为主题的队列研究182022.01
徐小林老师在PLoS医学杂志上表题为“Progression of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multimorbidity in middle-aged women: A 20-year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13714名45-50岁的基线无目标疾病的女性进行随访,评估20年间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发生的轨迹,并探索其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其他慢性病的关联,强调了在中年女性人群中提高对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认识的重要性。近年来,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且三者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例如,糖尿病是心脏病和脑卒中公认的危险因素,而心脏病或脑卒中患者也可以进一步进展为糖尿病。然而,现有证据对这三种疾病的进展顺序和过程仍知之甚少。尽管有研究表明这三种疾病具有某些相同的危险因素,但暂无证据阐明这些共同危险因素纵向影响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的积累过程。图1.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不同组合之间纵向进展和转变的桑基图在本研究中,徐小林老师运用具有澳大利亚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纵向队列研究(Austr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Women’s Health,ALSWH)的数据,对没有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疾病史的中年女性开展了研究。在3年一次的随访调查中,共病的进展被定义为从0或1种上述疾病进展为2或3种,或从2种上述疾病进展为3种。本研究共有16.8%的研究对象发生了两种或三种上述疾病。以随访中未新发上述疾病的女性为对照组,女性中发生共病进展的风险显著高于只新发一种上述疾病的风险。脑卒中的发生与其他慢性病进展的关联强度强于糖尿病和心脏病,婚姻状况(分居/离婚/丧偶)、出生地(非澳大利亚)、收入水平(对可用收入管理困难)、体型(超重/肥胖)、高血压、吸烟状况(现阶段吸烟)、慢性病(精神性疾病、哮喘、癌症、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等因素均与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的进展显著相关。该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和其他慢性病的治疗对预防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共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患有脑卒中的女性。
-
袁长征研究员课题组和汪笑溪课题组在Nature Aging上揭示中国老年人群健康植物性饮食模式与死亡的前瞻关联172022.01
图1.整体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uPDI)与死亡的关联研究纳入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3154名老年人,基线(2008)平均年龄87岁,随访时间为2008年至2018年(平均5.7年)。研究团队使用膳食问卷调查结果计算了受访者的整体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不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uPDI)以评估其饮食模式。研究发现,较高的PDI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HR Q5 versus Q1 = 0.92, 95% CI: 0.86–0.98),较高的hPDI与更低的死亡风险相关(HR Q5 versus Q1 = 0.81, 95% CI: 0.76–0.87),而较高的uPDI与死亡风险上升相关联(HR Q5 versus Q1 = 1.17, 95% CI: 1.09–1.26)。因此,健康植物性饮食模式对老年人群长寿具有潜在积极作用,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模式则可能增加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这些关联在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史、体重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人群亚组中整体较为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模式在80岁及以下人群和超重人群中与死亡关联较强。该研究提示了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健康膳食不仅要关注植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更要关注植物性饮食的质量,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群饮食质量提供了具有启示性意义的证据。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2-00180-5
-
雷浩讲师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发文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流感防控政策提供理论指导252021.11
2021年10月21日,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雷浩讲师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医学1区top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Increased urbanization redu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closures on seasonal influenza epidemics in China”。该研究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的流感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不同省份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天津上海这种高度城市化的省份,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没有显著作用,但在浙江,安徽,江苏,河北这种城市化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有显著的正作用。并且随着城市化率增加,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的作用线性下降。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影响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的作用的机理,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儿童在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因此儿童在流感传播中的作用也在降低,因此关闭学校在控制流感传播中的效果也会减弱。该研究对中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流感防控政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原文链接:https://idp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249-021-00911-7
-
袁长征研究员在AJCN发文报道长期饮食质量及其改变与老年时期主观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272021.10
2021年9月25日,我院袁长征研究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题为“Long-term diet quality and its change in relation to late-life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研究。该研究基于美国健康护士对列(NHS),发现长期饮食质量及其改变与老年时期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的关系。我院袁长征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曹亚英博士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袁长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图2. 不同膳食模式评分与主观认知下降的关联这项研究基于美国健康护士队列(NHS),共纳入49493名女性。研究团队通过膳食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受访者的替代地中海饮食评分(AMED)、控制高血压饮食评分(DASH)、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以反映受访者30年间的长期饮食情况;通过七个关于记忆和认知的问题来多次评估受访者的认知功能。在随访结束时,46.9%的受访者出现SCD,12.3%的受访者出现严重的SCD。研究发现,无论远期或近期AMED与DASH膳食评分均与SCD存在关系,而AHEI膳食评分仅远期评分与SCD存在关联。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既往膳食评分高的人群发生严重SCD的风险降低;随着时间推移,饮食得到改善的人群发生严重SCD的风险下降,膳食评分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严重SCD的风险分别降低11%(AMED)、5%(DASH)、3%(AHEI)。因此该研究认为长期坚持和改善健康饮食模式对女性主观认知功能存在积极意义。该研究发现长期健康饮食模式与降低女性SCD存在关联;即使既往饮食质量不佳,后期饮食质量改善对于维持女性主观认知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ajcn/nqab326
-
杨杰研究员在JAMA Network Open发文介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评估黑色素瘤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预后意义262021.10
2021年9月22日,我院杨杰研究员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Assessing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Melanoma Using Pathologic Features Identified by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在哈佛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2004至2019年的皮肤癌患者的病理学报告中(1.4万人共2.2万份病理学报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构建黑色素瘤患者病理结果数据库,经过过滤筛选得到2624名规模庞大的有效患者(比先前相关研究最大样本要高出约一倍),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证实了Brisk的TILs 是一个黑色素瘤患者的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杨杰研究员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Li Zhou是本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化地从海量电子病历中挖掘并且构建大规模的患者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典的患者预后因素分析。本研究为人工智能辅助医学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原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4429图:不同TILs 状态下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曲线
-
陈辰讲师在Annals of Medicine上发文确定了颈动脉斑块在不同基线NAFLD和肝纤维化状态人群中的危险因素212021.09
2021年8月,陈辰讲师以共同第一作者于Annals of Medicine期刊发表题为“High NAFLD fibrosis scor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s a predictor of carotid plaque development: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regular health check-up data in China”的研究论文。此研究受浙江省智能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由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共同合作完成。此研究基于浙医二院体检中心收集的自2008年以来的常规体检数据,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以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肝纤维化状态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在具有不同基线NAFLD和肝纤维化状态的人群中确定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NAFLD和肝纤维化评分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且颈动脉斑块形成不仅与基线NAFLD和肝纤维化状态相关,也与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病理发展程度相关。从无NAFLD或NAFLD纤维化评分(NFS)较低的NAFLD进展到NFS较高的NAFLD均会显著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而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危险因素随基线NAFLD和NFS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此论文属于健康大数据科学研究院所搭建的体检大数据平台的首批科研产物,为实现临床数据及体检数据的科研价值提供了成功的示例。图:基于不同NAFLD与肝纤维化程度基线状态的颈动脉斑块发生Kaplan-Meier曲线
-
周丹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多基因风险评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探索周丹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多基因风险评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探索232021.08
2021年7月20日,周丹研究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Contextualizing genetic risk score for disease screening and rare variant discovery” 的遗传结构(genetic architecture)及多基因风险评分创新研究工作。以高频遗传变异为基础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是当前精准预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临床意义不如低频高致病突变,有待进一步挖掘。该工作创新性地将多基因风险评分(获取成本低)用于预测患者携带低频高致病性突变(获取成本高)的概率。已知高频和低频遗传变异对疾病易感性均有重要贡献,那么在患病人群中这两种遗传变异负担(burden)会不会出现类似“互斥”的规律? 该规律是否可以用于临床? 针对这些科学问题,课题组根据liability threshold疾病模型假设,结合小样本真实数据,推测并初步确认了高频低致病性变异(Polygenic burden, PB)和低频高致病性变异(Large-effect variant, LEV)的负担在病人中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该规律仅针对患病人群,外推到全人群会出现collider bias)。并进一步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从多个维度 (包括不同的遗传结构、变异的频率、遗传度、患病率、样本量等) 阐明了这个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还通过UK Biobank数据库177,882例样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和10,533种表型数据,确认并命名该规律为“PB-LEV correlation”,同时开发了预测软件PB-LEV-SCAN。举例来说,在每1000个低PRS的青光眼患者中,会有约27个人存在MYOC基因的低频高致病性突变(stop-gain mutation),而在每1000个高PRS的青光眼患者中,仅有约6人携带这种突变。也就是说,通过高频变异信息,我们可以预测病人携带某个或者某些罕见高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低成本的高频突变信息识别出那些具有更高风险携带低频高致病性突变(需要昂贵的深度测序获得,但相对容易开展针对性的治疗)的病人,并根据携带低频突变的风险高低来优化研究资源、临床检测和治疗资源。该工作通过大规模的仿真计算,提出了PB-LEV correlation的假设,并在实际数据中得到了验证,独辟蹊径地研究并确认了一条多基因风险评分的应用途径。该推论增进了对复杂疾病遗传结构及不同类型变异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387-z
-
徐欣研究员在国际卒中杂志上发文报道了脑皮质微梗死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与老年精神障碍的关联252021.03
2021年2月26日,我院徐欣课题组在国际卒中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Long-term neuro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brain cortical microinfarcts in a memory clinic cohort in Singapor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探究了脑皮质微梗死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与老年神经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脑皮质微梗死与老年精神障碍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为脑皮质微梗死对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神经影像学依据。徐欣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脑皮质微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神经病理学标志物之一,也是痴呆及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常见病症。然而,先前研究鲜有探究脑皮质微梗死对神经行为症状的影响,且其与其他脑血管疾病标志物对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是否存在联合效应尚不明确。徐欣课题组新加坡老年人队列中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观察受试者脑影像学指标、神经行为症状、认知功能的横向及纵向变化,探讨脑皮质微梗死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与老年精神障碍的关联。本论文研究显示,多处脑皮质微梗死与老年精神障碍的发病情况显著相关,主要体现为机能亢进与冷漠两种病症。在为期2年的随访中,多处脑皮质微梗死会加速老年精神障碍的发展。不仅如此,伴有老年精神障碍恶化的多处脑皮质微梗死患者还表现出认知功能下降的现象。该论文发现了脑皮质微梗死对老年精神障碍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影响,指出脑皮质微梗死在老年人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性,同时为后续相关老年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神经影像学依据。该工作得到了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NMRC)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article/?doi=10.1177/17474930211006294图1.T3核磁共振下的脑皮层微梗死
-
徐欣研究员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杂志上发文为痴呆防治提供新思路172021.03
2021年2月5日,我院徐欣课题组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SINgapore GERiatric intervention study to reduce physical frail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SINGER)–pilot: A feasibility study”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探究了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对社区老年人躯体衰弱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讨论了该干预方式在亚洲国家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下大范围推广的接受度及可行性,研究结果为痴呆防治与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徐欣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及独立通讯作者。痴呆不仅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痴呆存在异质性和复杂性,聚焦单一维度的干预效果不显著,其长期有效性仍不明确,因此,针对多项危险因素的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为痴呆的预防提供了希望。徐欣研究员作为全球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WW-FINGERS(World Wide FINGERS, WW-Fingers)战略合作网络的联盟成员,在新加坡开展了相关的干预研究(SINGER),旨在探索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在亚洲国家实施的本土化调整。在本论文中,徐欣课题组对新加坡社区老年人开展了为期2年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亚洲本土化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SINGER)与已在欧洲人群中得到验证的干预模式(FINGER),干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营养指导、体育锻炼、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管理四个维度。研究结果显示试验中干预完成度为80%,且两种干预均能显著提高受试者躯体功能水平,除此之外,SINGER组受试者在血压控制方面表现更佳。该研究展现了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在痴呆预防中的积极作用,且该干预模式的本土化调整在亚洲社区老年人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得到了Miia Kivipelto博士, Tiia Ngandu博士,Alina Solomon博士和FINGER 团队的帮助。原文链接: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trc2.12141图:亚洲本土化多领域生活方式干预(SINGER)的干预内容及时间轴
-
吴健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TMI)发文报道医疗影像任务中少样本场景下的智能分割技术122021.03
2021年2月19日,我院吴健团队在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的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F=10.048)发表了题为“Interactive Few-shot Learning: Limited Supervision, Bette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医学影像分割中标注成本高的问题以及现有小样本分割系列方法存在的适应性差等问题,通过将交互式学习策略引入到小样本学习,提出一种全新的分割方法,即交互式小样本学习(Interactive Few Shot Learning,IFSL)。该方法有效减轻了医学图像深度学习分割模型的数据依赖,并体现出了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在只有少量标注样本的情况下很快地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同时交互地对模型进行监督。博士生冯芮苇和硕士生郑向上、高天祥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吴健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智能分析技术快速发展,为医疗辅助诊断和医疗服务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医学影像的智能分割技术,通过实现医学影像上病灶或器官的自动分割,帮助医生精确地识别和定位病灶区域。准确有效的分割往往依赖于大量精细的标注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高年资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在临床实际中,某些疾病相关的数据本身就较为缺乏(如一些罕见疾病)。因此,数据量少、高质量标注数据更少成为训练高精度深度学习算法进而应用于临床的一个巨大的阻碍。图1 交互式少样本学习方法(IFSL)在本论文中,作者提出一种交互式少样本学习方法(IFSL),有效缓解了医学影像智能分割深度学习算法的数据标注负担,同时优化了现有的小样本分割深度学习方法。首先,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医学先验的小样本学习分割模型(Medical Prior-based Few-shot Learning Network,MPrNet),该模型通过多个分支来充分利用医学图像中的空间、纹理信息,只需要标注少量样本且不需要进行预训练就能提供较好的分割效果。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测试阶段基于交互式学习策略的优化算法(Interactive Learning-based Test 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L-TTOA),以动态交互的形式对分割模型进行优化,使其在目标任务上的表现逐渐增强。最后,本文提出的IFSL方法在四个医学图像数据集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其效果相较于文献已报道的最新小样本分割方法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此外,本文所提出的全新优化算法IL-TTOA能够以人为可控的方式对任何小样本深度学习分割模型进行增强,或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该工作得到了陈子仪教授的指导,还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课题等项目的资助。